|
青洋山村苏氏历史典故![]() 广东潮汕苏氏字辈: 伯仲衍昭穆 廷良希道时 景正孟崇闻 天俊有光从 以秉绍朝庆 云礽茂祖宗 文章华国运 诗礼传家风 忠贞性睿聪 纲常能笃敬 亲长心诚顺 奕世永昌隆 桂花蓝村在明朝洪武六年--十二年之间,分拆成青洋山,北屿两村,隶属潮州府潮阳县兴仁乡贵山都,嘉靖四十二年,普宁置县,县分九区,北屿,青洋山被划入第七区,隶属普宁县贵山都,明神宗十年(1582年)至雍正十年(1732),潮阳县和普宁县因边界纠纷,青洋山被重新划入潮阳县贵山都辖管。雍正十年(1732),因潮阳县贵山都,普宁县贵山都,二都两县互混,普宁知府周硕勋请改在普之贵山改为桂江都。
日严祖公,号秉权,青洋山第十六世,约生于乾隆中期,具体年代不详,娶妻范丽慈,潮阳县和平人氏。初时家境贫困,普通农民,无文化,以养鸭母卖蛋为生。 具世代相传故事说法:严祖公初时因家境贫寒,以养鸭卖蛋为生艰难渡日。一天放鸭于田野,时逢下雨,鸭过不了流水沟渠,遂将附近一无主古墓石碑撬去放倒架于流水沟渠上,以方便自已赶鸭过往。若干年后,普宁县南溪镇扬美村刘姓族人(其先祖本是桂花蓝村刘氏宗族,具体详见“桂花蓝村(青洋山,北屿)典故”),回归祖源地青洋山寻找一遗留祖墓,但沧海桑田,风移水改,青洋山当时地域广阔,人丁却是不多。刘氏祖宗传下来的坟墓大概位置,石碑记载的“金姑银氏娘子墓”字样,以是历经多年,虽然明知坟墓大概在这片区域,但却是如大海捞针,一直未能寻获。遂向放鸭于田的日严祖寻问是否有见过,这样一座坟墓款式和雕刻有“金姑银氏娘子墓‘石碑,日严祖公当时随口而出:我天天在这田野放鸭,这片地方从没有看到有这样的坟墓石碑,是否你们传说记载有错,到别处找看吧。刘姓族人在青洋山历经多时苦寻先祖坟墓,始终未能找到,只能回归杨美村,就此作罢。 刘氏族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是,日严祖公在他们多日寻找墓碑时,从只言片语中了解到,这 青洋山村东边山顶,‘ 朝阳’石旁边有一小庙,小庙很是独特,它由两块天然的大石头斜靠着,大石上面长着两棵参天古榕树,两石之间形成一个夹角,前边上面稍整了一些灰土,搭了几片瓦,就成了一座庙,称谓’众公妈‘,里面放了两个香炉,供村民祭拜。庙中右面大石一处被铲平,刻着一首七律诗: 青洋山自古至今在村中流传着一个美丽传说,谁人能认得全众公妈小庙中,林大春所写这首诗词中的字,理解得出这里面的意思,就能得十八瓮金银财宝。诗中‘不信朝阳迹已墟 ’,‘访苏隐君’,‘朝阳’二字是刘南海所书,是否暗指刘氏族人在当时朝庭清剿,伧促逃离桂花蓝时,把来不及带走的财物,隐秘的埋于现在苏姓居住的某处地方。元末明初,桂花蓝刘姓,才俊辈出,官宦不少,世代显赫,富甲一方,是当时附近有名望族权贵,如果有遗留下来的财物数量应是非常可观而巨大。 清朝至现在,贵屿镇南安村这 辛亥革命后,行政编制上,撒‘都’改为‘乡’‘镇’,这个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定,武装势力控制上的多次变更,青洋山村在隶属上也有所变动。国民党时期,青洋山人苏育祥(一九九几年在香港逝世),相继任贵碧乡乡长,潮阳,普宁,惠来三县巢匪杀敌保安大队长,统管三县武装。抗日战争时期,苏育祥曾率领武装,在惠来一次战斗中,打死了十多个日本兵,威震潮汕。在当时,苏氏在潮,普,惠三县极是风光,只要是姓苏,谁都不敢轻易得罪,小的来说在贵屿墟摆摊做点小生意,只要摆出有苏姓字号,无人敢动;大的来说,青洋山,碧屿可以不向政府上缴田租地税,要明白,当时的粮食也可以说是等同于生命。记得当时潮阳有一新上任长官,不知死活,得知青洋山,碧屿村竟多年无缴田租地税,亲自带兵来征讨,谁料刚到青洋山村练江边的青洋畔,就被缴枪缚人,其时青洋山乃属潮阳县贵碧乡辖管。一九四五年,苏育祥提议在贵屿南安村,原日严祖府第为设为潮汕苏氏大宗祠,并进行整修翻新。1947年,整修完善后,举行庆典,进祠入神主。解放后,大宗祠被政
|